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1:15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1:53 编辑



  在阴云、小雨、寒风、痛心中行驶了大约130多公里,我来到了这个叫做街津口的赫哲人部落。
  是来到,也是路过……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3:30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1:55 编辑




  照片上右侧的这个小伙子是这里的经理,看到我的到来二话不说就请我免费参观他的庄园--赫哲民族文化村!
  小火那种质朴的热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使我在抚远被受伤的那颗心瞬间泛起了暖意:同样是经营,同样是做生意,同样是黑土地上的人,为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4:34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1:56 编辑







  赫哲民族文化村的建筑面积对于我个城市人来说那是绝对够大了,村内的旅游、饮食、娱乐设施几乎是面面俱到了,而我对赫哲展览馆则是更感兴趣,所以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行进的方向。
  这个展览馆和文化村的规模相比较就略微有点委屈了,毕竟这里的展览馆也就是起到一个“窥一斑”的作用,自然不能同大城市里的展览馆相比。
  呵呵~最下边那张国画可是写生作品啊,稍后奉上原始地点的照片大家对比一下,看看画家的水平和表达能力……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5:31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1 编辑







  久远的年代只能从简陋的草房中找到蛛丝马迹,现代的仿制品并不能完全诠释那个时期的手艺……而最让我感觉到温馨与甜蜜的则是那个摇篮,因为这样的摇篮更能唤起一定年龄段内的人们对童年的记忆,毕竟现代人没有机会享受到这种古朴的摇篮所能赋予的韵味和回忆!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6:48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3 编辑






  捕鱼基本上那个是那个年代的主要食物来源,而那个年代相对来说捕鱼简单、养家糊口自然有余……
  因为那个年代人少工具简陋捕大放小留后路自然鱼多,而今则是人多工具凶残不留后路自然鱼少……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7:24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4 编辑





  而狩猎在赫哲族人的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既是食物的来源也是保暖服装的必须……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29:51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6 编辑





  第一张图片上的服装是很有赫哲族特色的鱼皮衣服,乍看上去和皮大衣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有靠近了仔细分辨一下才会发现不同之处……
  在心灵手巧的赫哲族人面前,鱼皮不仅可以做衣服,还可以制作成靴子、小船,很不可思议吧?
  如果在这之前有人对我说鱼皮可以做衣服、做靴子、做小船,呵呵~我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31:41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7 编辑







  而街津口的江边、也就是黑龙江的岸边,其景色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很耐看,当然要配合江边的绿色、配合来江边的心情了……
  而来这里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他们大多都是冲着赫哲族的文化而来,只是这里的准备工作并不是十分完善,而一些建筑则是临时起意,根本没有进行远期的规划和策划,所以显得即无章法、也无文化。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33:41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09 编辑




  还记得赫哲族文化村的那幅国画吗?
  呵呵~那幅国画就是在这个角度取景、构图、完成的……
 

山海关 发表于 2009-1-9 11:39:28

本帖最后由 山海关 于 2011-2-3 12:10 编辑



  同江也是一个口岸城市,而三江口则是同江的一处旅游景点,也是中俄的分界线。
  我赶到三江口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虽然很疲惫还是把车子停了下来……对于三江口这个地名我在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了,只是[三江口]的真正含义我却是一点也不明白,因为这里只是两条江的合流,怎么会出来一个三江口呢?
  呵呵~有知道的朋友不妨指点下啊!

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查看完整版本: 【影像日记】 毅力中国:寻找希望的距离…… ★★★★★ (渐渐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