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子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新用户
搜索
查看: 1141|回复: 1

中国对越反击战中军队大量伤亡原因分析 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09:3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和)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和)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和)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让这种素质的军队突然要去流血打仗,无疑是在“整”军,也是掂军队的份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受考验”。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想利用这个机会灭一灭军队在文(和)革中养成的盲目自大的傲气和文(和)革养成的官僚习气,中国人往往都这样,没有沉痛的教训,就往往会沉睡下去,不知道觉醒,这次机会可以重新整顿、锻炼一下这支庞大(当时陆军近400万,是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却笨重的军队,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又排除军队对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有的阻碍作用。总之,他的策略可谓是一箭双雕。表面上看,各军区部队轮战,为了让各个军区的部队都得到锻炼(当然,这也很有必要),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都有部队参战,这种临时组合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协同上有一定困难的,是不够默契的。而且,北方的军队根本就不熟悉南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水土不服,曹*的赤壁之败就是例子,军队本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的,但比较仓促,战斗力就打了折扣。邓小平当然知道这一点,当然想到这一点。但主要的是,邓小平是为了让各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让各大军区的领导们知道自己安于目前这样的情况真是很危险的,军队的危机是很大的,必须进行马上进行改革、整顿,不整顿,就是死路一条,军队的数量代替不了质量,各军区的参战部队都有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这足以让那批沉睡于老一套思想的高层官员们惊醒。所以,他不让只是一两个军区受到重大损失,而是要个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邓小平这样做,也为了最深刻最灵活最巧妙地教育了党政军的高层。这样,对他下一步实行的改革开放,阻力就自然小很多。由于中国与资本主义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和封锁,又和苏联关系恶化,加上十年动乱,在当时国内不管是高层还是人(和)民思想都陷入相当僵化的情况里,面对一帮习惯于空着肚子大谈政治的人来说,改革那是洪水猛兽,在天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养成的思维,很难接受这个这样陌生、这样大胆的名词的。邓小平知道他提出的改革开放,阻力可能会有多大。他认识到,没有高层的统一和人(和)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他太熟悉在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的难度了。要让大家惊醒,血的教训最有效。只有付出代价,别无他法,这叫做投资。战争后,邓小平马上就宣布裁撤100万军队,没有手下留情,对军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开放,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因为很多人从战争的结果看到,不改变现状,继续闭关锁国,我们就会和清政府一样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中国20世纪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闭到走向世界、由衰而盛的转折点。
  
  在战术方面,指挥高层也出现问题。1971年邓小平向毛XX建议的为防止出现军阀割据局面而实行的进行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策略,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但这种弱将强兵策略的副作用倒是渐渐充分显露了出来。南京调来不久的许世友将军根本不熟悉两广的部队和中越边境的地形、气候,虽然许将军还是有一番非同寻常的表演,但最后还是于事无补。怎么不在我们南方的军区(广东、广西、四川或云南)派本地的将领指挥?我们熟悉中越边境的环境和气候啊。不但如此,怎么不找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点的人来指挥?当时在军中,的确打过仗的高级将领没有几个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青黄不接,但一定要找一个打过仗的人才能够打赢越南吗?我看不见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敢打敢干,果断,灵活,不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来指挥,廖锡龙就是个不错的将才。战场瞬息万变,一个老人怎么行?最后是秦基伟将军勉强维持了局面。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尽管付出惨重代价,还好,最后还是算完成了任务。一开始的实行的人海战术,死了很多人。
  
  从初期的战场态势来看,这十多天里,中国军队打的都是反击的攻坚战,收复敌人先前占领的阵地,都是人家摆好了阵势,我们的大部队就对着人家的炮弹、枪口和地雷阵冲锋,怎么能够不死那么多人?搞人海战术,在中越边境这样的山地,注定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往往一个山头,一个阵地,只要上面有几个人,有足够的枪炮弹药,修好掩体和工事,还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地雷,没几百人,可能你就拿不下来,你会玩“抢滩登陆”的游戏的话,就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境况。结果中国军人被人家像割韭菜一样,一排又一排地倒下。
  
  因此,在战场上,应该充分发挥我军轻便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突然袭击的优势,以大兵团(当时参战的有17个师,约计20万人)在后稳健推进,步步为营(赢),小部队在前袭击敌人,侦察敌人阵地、兵力集结和后勤补给的情报,给炮兵长眼睛,先拔钉子,再扫地,扫得干干净净,戒急戒躁,减少我军人员损失,一步一步地把敌人压出去。在敌后方,可以采取宣传攻势及其他非常规手段(特别在经济及交通方面),破坏敌人,瓦解敌人,拖住敌人后退。前打后拖,使越南无还手之力。
  
  从战地环境看,中越边境自然条件很恶劣,多山,崎岖不堪,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当然,当时中国军队也算不得机械化部队,但多山、交通不便却给后勤补给、支援带来很大困难)展开作战,春夏季多雨(二、三月在南方正是初春常常下牛毛雨的季节),常常大雾蔽日,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即古书说的毒气、瘴气),多毒虫、毒蛇,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的韩愈对南方边地的环境、气候是竭尽全力来形容其恶劣的。我是南方山区人,在这种环境时候了二十年,对这种自然环境非常熟悉。这样的环境,给侦察、行军、战斗、支援、补给都带来很大困难。
  
  从多方面看,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付出惨重代价,这是必然的。中国古代,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占有的都不多。有些本来是可以占有的,但尤其自己这方面那方面的原因,没有把握住,或者虽然把握住了机会但没有发挥好优势
发表于 2010-10-6 12: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毛主席指挥的解放军对外作战从来没有败过。先看看邓这个人吧,过去从百色起义跟着张云逸起兵,自己指挥却屡战屡败,东躲西藏直到跟着刘伯承才混出个头来,号称刘邓大军,实际上也是狐假虎威罢了。后来自卫反击自己没有搞好,这好,老毛病又犯了,把责任推到文革的头上,推到过去的人头上,想想毛主席生前对他的评价--------这个人不懂马列。周总理对他也有个评价------喜欢说胡话。后来的表现我就不说了----反复无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挎子联盟 ( 辽ICP备13001834号 )

GMT+8, 2025-1-18 10:57 , Processed in 0.095453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