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子联盟

 找回密码
 注册新用户
搜索
查看: 568|回复: 1

哈萨克斯坦的陕西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13 19: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是从大清国来的?”

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处,居住着一群特殊的居民———黄皮肤黑头发,讲着地道的陕西方言。他们称呼政府部门为衙门,称呼干部为衙役,把飞机叫风船。村内的儿歌“月亮月亮渐渐高,骑白马带腰刀……”已经唱了百余年,秦腔仍是村内人的传统项目。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统称为“陕西村”。

1862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我国西北陕、甘、宁等地的回民联合当地各族人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

1877年,起义队伍最后有约万余人向西翻越天山山脉,有数千人死在路上,最后约3314人来到中亚,其中由白彦虎率领的最大的一支队伍在俄国秋河岸边扎下“营盘”。

这些人被当时的沙皇政府称为东干人(陕西方言“东边的人”)。沙皇政府给了他们7万亩土地,并免征10年赋税。此后,这些陕甘人便在那块土地上播种下从老家带来的麦种和菜籽,就此繁衍生息,村落也由“营盘”向四周扩散。


1990年,被称为国内“东干人研究第一人”的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国杰在乌兹别克斯坦第一次回访到一名东干老人。这名老人惊异地问王国杰:“你是从大清国来的?”“左宗棠的人还在不?”
前苏联解体后,这群移民的居住地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目前的总人口已有12万人。
“中国海外最大的移民团体”,历史学家这样为他们定义,这也是迄今为止陕西最大的海外侨民团体。
“陕西村村长”安胡赛今年44岁的安胡赛被人称为“陕西村”史上第六任村长。他实际的身份是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会长、哈萨克斯坦人民委员会常委、江布尔州陕西集体农庄主席。4月初,安胡赛到西安参加西洽会并参加黄帝陵公祭活动,4月10日晚11时,在回哈萨克斯坦的前夜,满口陕西话的安胡赛与新京报记者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

问:你好,安先生,你这是第几次回家?

安胡赛(以下简称“安”):都快30次了吧。俺经常回陕西。

问:还记得第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吗?

安:第一次离现在刚好十年了,是1994年的4月份,那一次我很激动,以前经常听老人说我们是中国陕西人,是老陕,可是我们没有见过陕西,也没有来过陕西。

问:在哈萨克斯坦陕西村,您是第一个到陕西的人吗?

安:不是,在1989年,原苏联东干协会会长来过,他是第一个回家的人。等他回到哈萨克斯坦,我们就开了一个会,光邀请的各村里的干部,就有四五百人,他讲家乡多么好多么好。
问:他怎么讲的?
安:他说家里人都很热情,后来在我们自己办的《东干报》上专门作了一期回家报道,人们看了报纸都想回来。可那时手续办不了。从1985年才逐渐有人过来,但是手续特别麻烦,现在好了。
“当地人都说东干人勤劳”
问:你这一次的行程是怎么样的?
安:咋的,你说?(记者注:安胡赛显然听不懂“行程”一词)
问:就是说您这次回来都做了些什么?
安:先参加了黄帝陵公祭,那么多人都来了,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祖先很尊重。我回去后要把黄帝陵告诉“陕西村”的乡党,让东干人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长,以后要带更多那边的人到黄帝陵祭祖。
问:听说您这次主要是来参加西洽会的,谈得怎么样?
安:这一次谈得相当可以,俺谈了好几个项目,最先的就是教育,和两个学校签了约,让哈萨克斯坦的陕西人到中国来学母语。
问:大家不是都会说汉语吗?
安:是,陕西的方言保留得很好,但是文字没有保留下来。还有那个啥,现在你看这个社会发展快,语言也发展着呢,出来很多新词,像这个电话呀,电脑呀,飞机啊,这个以前都没有。
问:你是说,这些词,你们用陕西话都不会说,是吗?
安:是的。都是俺从这里学的。
问:那你们怎么叫这些词?
安:把电脑叫computer ,电话叫telephone,飞机叫风船。还有啊,俺们把陕西政府叫衙门,把干部叫衙役。
问:你们岂不是还保留着古代的称呼,你们是什么时候去的哈国?
安:听老人们讲,1862年到1877年,陕西甘肃等地爆发回民起义。最后1877年起义队伍有3000多人逃难到了中亚地区,在俄国秋河旁边居住了下来,后来发展到了10多万人,苏联解体后,咱们就分散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问:那与当地人交往多吗?
安:多。哈萨克斯坦共有134个民族,都很团结,中国人在那边被称为东干人,这些民族都喜欢跟东干人交往,他们说东干人勤劳。“把语言给丢了,就不好回家了”
问:今年要派多少学生来学习汉语?
安:计划送30个娃到陕西外语学院专门学习语言,陕西省政府给予咱们优惠政策,不把我们当外国学生看待,跟国内的娃收费一样。还有,香港影视学院陕西分院,答应免费为我们培养5个娃,他们学习三年,一年预科学语言,后两年学影视导演。
问:到现在,你们送了多少学生回国学习语言?
安:16个。俺们集资供他们学习,希望他们回去教其他人学习语言。我害怕,把语言给丢了,就不好回家了。
问:那边的陕西人有不会说汉语的吗?
安:也有。像离我们集中居住地远的两地方的陕西人,他们都不会说陕西话了。一个地方离我们约300公里,另一个地方离我们约400公里,每个村1000来人,只有一些老汉还会说一两句简单的汉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俺给他们专门配了两名老师,教他们东干文。
问:东干文是你们发明的文字?
安:对的。1928年,专门造出来的字母,刚开始用的是拉丁字母,1958年用俄文字母,拼出来专门发老陕甘方言的音。
问:那两个村子的人愿意学汉语吗?
安:愿意学。可是有一个问题,现在国内出现一些新名词,老师也不会,哈萨克斯坦那边很多东西都是从中国进口,他们学不到新词不方便。
问:学生们在那边都学什么语言?
安:俄罗斯语言、哈萨克语言、英语,还学东干语言。
问:您会几种语言啊?
安:俺原来没学英语,学的德语。俄语、汉语、德语说得很惯,阿拉伯语会一些,英语知道一点。
问:这么多。
安:大家都会好几种语言。


“哈萨克斯坦总统向我学技术”
问:听说你们陕西村很多老风俗习惯还保留着?
安:对的。饮食了什么的,都是中国的老菜,咱喜欢吃面食,像平常都吃拉面、饺子、包子什么的,还有米汤。咱们东干菜在哈萨克斯坦和原苏联都很有名,在首都阿斯塔纳已经建造了30多个陕西饭馆,生意都很好。



“她话没说完,俺就哭了”
问:你们在中国还有亲戚吗?
安:俺上一次回来,还认了亲戚呢。在西安长安区王曲镇一个村上,一名82岁的姓安的老太太,拿出家谱来,上面还有俺老爷爷弟兄两人的名字,安兴虎、安兴皇,他们就是从中国出生到哈国的。我同她论起辈分来,她还是俺的姑姑。
问:您就见到这一位亲人吗?
安:对的,见到一位就不容易了,她没说完话俺就哭了,(同家族的人)100多年没有见面了,俺带着在这里上学的几个娃去(看她)了,后来,俺又把俺媳妇、两个姐姐都带去(看她)了。
问:咱们这边的人有没有去你们那里?
安:有,咱们这里有很多人在那边搞贸易。1991年有一个陕西伊斯兰教促进会6个人,专门去看老乡去,他们那次去,俺印象很深,咱们专门派车到首都阿斯塔纳机场去迎接,到了庄园,好几千人去看他们,都哭了,没有一个没流眼泪的。那一次之后,咱们就把路子走开了,后来又发展贸易。

2000来户有3000多辆轿车

问:你们在那边收入怎么样?

安:收入?是钱吗?

问:对,对。

安:现在还可以啊,比当地的民族要强。你看咱陕西庄园,2000来户有3000多辆小轿车。

问:这么多,都是什么车?

安:像丰田、奥迪、宝马比较多,那边车便宜,一辆奥迪4000多美元,一辆宝马5000到6000美元。

那边家家户户都有车,每家几亩地,围一个庄园,种点粮食和蔬菜。

问:那你们每月挣多少钱?

安:一般教师每月收入合人民币1200块吧,有些做生意的比较多,一年最少收入1万美元,多的可以收入10万到上百万美元,不过那样的很少。

“不说媒就不能结婚”

问:你们的风俗习惯也保留得很好,能介绍一下吗?

安:我们那边的婚丧嫁娶风俗都没有变,这一块保护的特别好。娶亲得先要说媒。

问:不允许自由恋爱啊?

安:自由恋?不行,就是恋好了,也得说媒。

问:要是不找媒人不行吗?

安:没有那样的。不找媒人那不礼貌嘛,把咱传统的文化都丢了嘛。

问:可是现在国内都可以自由恋爱啊。

安:咱要保留这些习惯,这样才记得家。媒人到女方说媒,前两次,不能给媒人喝茶,不给吃饭,最少他(媒人)要去三次,一般要去五次,才可以同意把女儿嫁给人家。

问:这么麻烦?

安:次数少了你就同意,显得你的女娃没地位。

问:同意之后,接下来还有些什么程序?

安:同意了,就要喝茶吃饭,媒人把男女两方的家人,舅舅姑姑什么的都叫在一起,见个面。后面,男方就要准备耳环、缎子啊,布啊,还要1000美元的礼金。

问:女方呢?

安:女方就开始准备嫁妆,要准备绣花鞋、绣衣服,最少得准备半年到一年,缝制这些衣服。

问:每个女孩都会缝制这些吗?

安:都会,家家户户都要会。

问:结婚典礼怎么举行?

安:最少得热闹两个礼拜,吃饭喝酒,好复杂,俺刚把两个女儿嫁出去,好复杂,好不容易。

问:大家都愿意保留这种风俗吗?

安:愿意,大家都知道这样做咱才是中国人,是陕西人。

问:新郎新娘穿什么?

安:手工绣花的袍子和靴子,新娘要穿绣花鞋,红绸衣服,挽着清朝或者明朝时的发型,插着簪子。

问:全都这样?

安:你不穿那个,结不了婚,人都笑话嘛。

问:那用轿子抬新媳妇吗?

安:现在都用汽车拉,部分人用马车。

问:为什么要用马车?

安:原来咱们的风俗就是用马车嘛,大家还是习惯那个风俗。马车还是搞的中国那个老样子,那个比用奔驰车还高档呢。

问:现在咱们国内都没有马车拉媳妇了。

安:不行,咱们要保留那个。

问:一定得保留?

安:那是一定。现在俺想的啥,现在都称咱那里是中国古代的活化石嘛,我还计划搞旅游,好多陕西人都想过去看看咱那边的生活,咱要搞一些宾馆、民族大楼。


东干人的诗《给中国》:虽然中国我没去,也没见过。可是时常在心里,我可思想。你的俊美我听了,打爷跟前。说是那头他生了,百年之前。好像绿岭摆着呢,高山树林。冰山明明闪着呢,景景照红。长江黄河流着呢,打西往东。一切活物饮着呢,河里水清。水清滩里落着呢,老坝跟前。在水里头浮着呢,悄声叫唤。跟前莲花开着呢,开的喜色。麻雀花上落着呢,不想要飞。历史书上也听过,中国很早。可是最后可开了,鲜花味道。就像春天撒开了,花的气色。一切民族闻见了,她的香味。———索尊实
发表于 2009-2-13 19: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L :L :L :L :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新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挎子联盟 ( 辽ICP备13001834号 )

GMT+8, 2025-2-6 21:16 , Processed in 0.058258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