挎子传奇第一部
挎子江湖这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盟友,他们的联盟以挎子(边三轮摩托)命名,互相间被称作挎友。这是一个快意洒脱的代名词,它几乎是中国50年代军工制造业的里程碑,直到现在仍有千万年轻人对其狂热迷恋,“长江750”,中国的哈雷,曾经被用作长江750的它,承载了一批退役军人的文化情怀。
比起价格日趋平民化的汽车与独行侠般风驰电掣的两轮摩托,挎子玩家们多少显得有些“矫情”。泛着漆亮的车身,倒三角形的机车构造,与边座后形似舵轮的备胎,无一不张扬着夺人眼球的视觉冲击力。暴露在风吹日晒中的骑手,多数身穿皮衣,头戴安全帽并配有墨镜,驾驶着最高时速也不过只有90码的庞然大物,陶醉在老式化油器的“噗咚、噗咚”声中,偶尔还要自行应对老式机车的各种小问题。
每每遇到红灯,旁边并行的车辆总会不失时机地摇下车窗,用镜头捕捉这群都市中的独行客,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乐于成为个性的焦点。
在与一些挎友交流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们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小资的收入与年轻的不羁,让他们选择了挎子。在他们很多人看来,选择这种既拉风又带有军工背景的边轮摩托,是一种带有贵族气质、似老爷车般悠闲的生活体现。
据了解,发烧友圈子中所谓的“挎子”,主要指由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这款摩托的蓝本出自二战期间德军配备的jy摩托车宝马R71。后来,前苏联出于战争需要,首先对此车型进行了仿制,制造出了M72型三轮摩托,同德国的R71一样,此款摩托一经问世,便被大量应用于列装部队的作战行动。
二战结束后,前苏联将M72的制造技术转让给了自己的国际盟友中国。1957年12月,中国以M-72为技术基础,成功研制出jy型“长江750”,为中国摩托车历史写下新的一页。时至今日,在每一台长江750的车身上,我们仍旧可以找到用以装配7.62毫米机关枪或PF98式120毫米大口径火箭炮的零部件。可想而知,在二战期间每台这样的三轮摩托,都是一台效力不容小觑的火力突击流动平台。另据了解,此车虽结构简单时速较慢,但扭力巨大,有人曾用一台长江750摩托将一辆路边抛锚的公交车一路拖回厂里。
挎友吴克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如今,虽然市面上出现了其他品牌和配置的边三轮摩托,如:嘉陵600B等等。但基于长江750的军工历史背景,及富有年代感的机车设计构造,如粗犷的线条、对置双缸、水滴形油箱、横置弹簧坐垫、平直的车把、独特的发动机排气声浪,这些老式机车才有的特征,让很多具有怀旧情结的中外发烧友对其情有独钟。”
更让吴克文痴迷的是挎子出行有一种如老爷车般的悠闲与洒脱,与两轮摩托追求速度上的刺激不同,挎子相对较慢的时速,可以让你在体验骑行快感的同时,欣赏沿途风景,并不时与副驾驶交流,得到一种放松身心的感受。
在国外,长江750也有一批忠实拥趸,在欧美市场上,这款中国出产的机车有了一个很酷的英文名:“Black Star”,并且价值不菲。很多外国人出于商务等原因来到中国,回国后都要带走一部甚至几部长江750,就连一些驻华领事也是如此。
2004年,北京的挎友们曾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挎子巡游活动,450辆长江750浩浩荡荡的驶过北京城的各个主要城区,并因此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北京在当时也得了个“世界边三轮之都”的称号。现在,从挎子联盟论坛的一些数据中估算,上海的挎子玩家应该已经超过北京。
法国挎友托马斯在说到长江750时这样评价:“目前,只有中国仍在生产这种摩托车的活化石,同前苏联的M72三轮摩托一样,长江750继承了制造产品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机车史,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 1999年,托马斯从巴黎来到北京,用3000元人民币购得了自己的第一辆长江750(边三轮摩托品牌),从此开始了他的边三轮生涯。
挎友陈祥超告诉记者,自己作为一名“挎迷”,在骑着挎子出行时,如果遇到其他挎友,即使之前并不认识,也会处于共同爱好互相致意,甚至停车攀谈并留下联系方式,颇有几分同道中人惺惺相惜的意味。挎子特有的文化背景,在挎友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凝聚力,有时甚至觉得,这就是一个看不见的江湖。
俺先自己来个沙发坐坐哈哈希望大家支持哦 沙发都不给别人留 ~谁还顶你啊 ~~~~~我顶你!!! 顶一下下小扈哥{:5_184:} 很好,回头你出书吧,即使是盗版我也买你一本。 :victory::victory::victory:学习! {:7_326:}{:7_352:}{:7_343:} 所谓的“挎子”,主要指由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前身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这款摩托的蓝本出自二战期间德军配备的jy摩托车宝马R71。后来,前苏联出于战争需要,首先对此车型进行了仿制,制造出了M72型三轮摩托,同德国的R71一样,此款摩托一经问世,便被大量应用于列装部队的作战行动。
当年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是450辆吗?想破这个记录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