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CJ750 发表于 2012-1-27 21:08:35

本帖最后由 DQCJ750 于 2012-1-27 21:10 编辑

史学家许倬云曾对此评论说,“当时中国在选择抗日的时机上还是太急了一点,假如能再延迟五年,情况很可能完全不一样。”这位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所以提出 “延迟五年”就是因为1941年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之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基本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实在是孤军血战。


抗战前期各国对华援助简介。当时有德国、苏联、英国、美国对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进行了援助。

苏联对华援助,始于1937年8月签订的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芦沟桥事变后不久中国就向苏联请求援助,但是苏联方面不愿意过于卷入中日争端而和中方签订了这个比较温和的条约.虽然如此,中国被日本击败是苏联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抗日战争初期,苏联对华援助最为积极.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的同时,苏联就向中国保证了五千万美元的军事贷款.而且在双方还没有签订正式协议时,苏联就于1937年10月开始向中方提供军火.1938年3月双方正式签订协议时,协议中的五千万美元已经提供了大半.38年7月,双方再次签订五千万美元的贷款协议,39年6月,再次签订一亿五千万美元的第三次贷款协议.由于中苏之间尚存在其他协定,以及后来欧洲局势紧张使得苏联并没有完全履行这些协定,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具体得到了多少苏联援助成了个谜,从1.73亿到5亿美元的各种说法均有.通过这些协议,1937年到1941年中国获得的苏联物资共包括飞机934架,坦克82辆,各种车辆2118台,火炮1140门,机关枪9720挺,步枪五万挺,炮弹两百万发,子弹等1.8亿发,航空炸弹3.16万发.武器供应的途径,虽然也有部分从海路海运至印度香港等再转入中国,大部分通过苏联到兰州的公路运输.这条道路全长2925公里,抗战爆发时条件恶劣.道路的整修翻新工作,也是在苏联的援助下完成.

苏联除提供给中国的物资外,还派遣飞行员和地勤人员来华帮助作战.1937年12月底,来华的苏联飞行员已经高达450人.1938年,随着德国撤走军事顾问,苏联派遣军事顾问团来华.1937年秋到1939年2月,据称共有3665名苏联军人以不同的方式来华,战死100-200人左右.

苏联军人对中国抗战的贡献或许不能高估,苏联物资对中国前期抗战的重要性则不容质疑.至少在英美强化对中方援助前,苏联的援助对中国至关重要.而且这些援助都是针对重庆而不是延安.然而1940年以后,由于欧洲局势变幻以及国共关系破裂等原因,苏联逐步减少了对华援助.我个人看法,国共关系破裂(皖南事变)虽然也是导致苏联减少对华援助的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1940年初爆发苏芬战争,苏联花费巨大代价才取得胜利.同时,40年开始苏联增加了对德国物资供应,对华援助当然逐渐力不从心.或许这时国共关系紧张恰恰给苏联提供了减少对华援助的借口.尽管如此,苏联仍然维持着对华援助,仅兰州方面的西北就维持着每月不低于1000吨的对华物资供应.1939年10月前滇缅公路输入中国的物资苏联占19%的比例,1939年12月到1940年5月,这个比例增加到37%.彻底为苏联援华划下句号的,是爆发于1941年6月22日的苏德战争

上文摘自: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682927,内有其他三国对中国具体援助内容。

超级猛男 发表于 2012-1-27 21:12:23

我觉得老蒋没权的时候是好的,后来变坏的。

新瓶灌老酒 发表于 2012-1-28 10:45:22

我觉得老蒋没权的时候是好的,后来变坏的。
超级猛男 发表于 2012-1-27 21:12 http://www.cj750lm.com/images/common/back.gif


    一样,老蒋是独裁无胆。天朝的日记书记,收藏书记,一朝更比一朝狠。

Bin卫传说 发表于 2012-1-29 21:08:22

:dizzy::dizzy::dizzy:

英雄饭 发表于 2012-1-30 22:55:19

看帖不顶,那就不叫看帖{:5_183:}

赤膊的轻骑兵 发表于 2012-2-5 20:13:13

日本最强的是海军,空军次之,陆军又次之。日本陆军的主战兵器比如坦克装甲车火炮机枪步枪跟美苏德英相比都是烂货,战法也是一战水平的,火力不足美军同等单位的十分之一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哪个糊涂蛋的话呀?

月海鱼儿 发表于 2012-2-9 02:23:39

蒋公之日记可信三分之一,自我粉饰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作为历史之筹码来提醒后人民国有个“抗日领袖”叫中正字介石。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国际观察』 [时事聚焦]美国公开蒋介石日记,还原蒋介石的本来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