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变星君 发表于 2011-6-16 13:16:54

惨烈松山战役全歼日军

在热播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大篇幅描写的惨烈的南天门战役,其原型就是滇缅战争历史上著名的松山战役。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怒江西岸,海拔2690米。滇缅战争期间,由日军金光惠次郎少佐指挥的拉孟守备队在此驻防,并用一年的时间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其顿”的极为复杂坚固的永久性工事。1944年6月4日,配合西线战场大反攻的需要,中国远征军对松山打响了攻坚战。这场战役历时95天,为了争夺这片十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敌我双方共三万多人在这里经过了整整十场争夺厮杀。最终,我方以伤亡7763人为代价,全歼驻守松山日军第56师团下属“拉孟守备队”1250余人,俘虏9人。这场发生在滇西的最惨烈的战役,拔掉了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打通滇缅公路我抗战“生命线”得以重新恢复,拉开了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 日本人认为,松山战役是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的第一次“玉碎战”,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另外两次是在滇西的腾冲和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这场战役迫使日军焚毁了亚洲战场上第一面由天皇亲授的军旗——旭日旗。这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回的败仗。 余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1944年5月到9月长达90多天的松山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点,其一就是滚龙坡之战。滚龙坡位于阴登山西南,是一道南高北低的长长梁子。它距离主阵地松山主峰约2000米,孤悬于松山以外。余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1944年5月到9月长达90多天的松山战役中,有几个关键点,其一就是滚龙坡之战。滚龙坡位于阴登山西南,是一道南高北低的长长梁子。它距离主阵地松山主峰约2000米,孤悬于松山以外。而专门对付这种堡垒的就是火焰喷射器。火焰喷射器喷出的火焰从射孔打进堡垒,那种热量可以灼烧敌人,并且可以将建筑中的氧气耗尽。在攻打滚龙坡时,我们第一了美制的M2火焰喷射器。在这当中,最残酷的一次战斗是,我方的部队冲上去后,日军纷纷从堡垒里钻了出来和我方肉搏。但是,日军士兵的单兵作战技能非常高,他们身体技能好,武器装备也很好,我方士兵好容易冲上去又被杀光了,第8军军长何绍周看到这种情况,下令炮兵继续覆盖阵地。“这意味着要用炮弹把我们的士兵和敌人一起打,何绍周狠着心肠下了这个命令,炮兵下不了手,何绍周说,不打就军法从事。炮兵打的时候都把脸别过去,不看前方,眼泪哗哗地流,指挥官拿着望远镜,眼泪顺着望远镜往下滴。”
  最后,就是大炮加刺刀。我方一接近日方工事,他们就会从堡垒里出来和我方肉搏。

百变星君 发表于 2011-6-16 13:18:06

P411-412军刀|日本刀|刺刀|jp|抗战|刀剑|古玩|徽章|收藏|研究学术论坛!( V' f6 \& @$ N/ m5 h
正宗刀剑论坛2006年建站,目前已成为国内日本军刀,古刀老剑,抗战收藏,jp天地收藏主流网站。以古董刀剑、日本军刀、刺刀指挥刀、武器知识等实物图片和文字说明为主,全面介绍刀剑和jp收藏的沧桑历史和辉煌! : ?' P1 Y# ^: W# h" U) t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作战史》中,充分肯定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巨大价值,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唯一的一次获得彻底胜利的大规模进攻作战”,而随后与中国驻印军并肩作战歼灭缅甸日军,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第一次援助盟邦进入异邦国土作战并获得胜利的一次大规模作战”。同时,他们认为滇西反攻作战远征军伤亡过大,其原因主要是各级指挥官的失误造成的。即,绝大多数指挥官缺乏指挥攻坚作战的能力。战前既不对日军的防御工事进行认真的侦察和对部队实施攻坚战斗的训练,临战时又不善于运用炮兵、火箭筒及火焰喷射器等兵器协同攻坚的战术,也不重视进攻筑城的运用,只知指挥士兵盲目硬拼。尤其是“对松山、龙陵、腾冲、平戛等据点围攻时,伤亡竟达日军五倍之多”,就是盲目硬拼的结果。
话虽显得苛刻了一些,但回顾松山攻坚的整个过程,还是颇感中肯。兵法云:“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逐次投入松山战场的第71军、第8军的近10个团,哪一个不是匆匆上阵,“摸着石头过河”?在那样的“添油式”用兵和“车轮战”中,哪支部队均无暇及时总结经验,并将经验遗留给友军,以士兵的生命重复“交学费”实在是太多了。据远征军参谋长萧毅肃的儿子萧慧麟所写的《萧毅肃将军轶事》披露,因“松山工事坚固,士兵伤兵惨重,部队长滥用职权施以重压,盲目驱赶士兵冲锋送死,以致士兵被迫逃走,甚至有整排人一齐逃亡。” 这样的内情,恐怕是第8军的指挥官和参谋们在编纂战史时也不愿意面对的事实了。正宗刀剑论坛 Knife|Sword|Forum1 z. b& ~* a. V- O4 X6 D2 j% B8 I

写作本书中,笔者心里有一份好奇: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没有研究总结过松山战役?一份意外的收藏所得,让这个疑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笔者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淘到了一件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研究部外军教研室编印的小册子《日军战术特点》, 这份标有“秘密”字样的军内文件中,分析总结了日军战术的主要原则、进攻和防御战斗的特点,而其主要依据则是抗战时期的日军战史。 而对日军防御战斗所解析的经典战例,就是1944年的松山战役,并附有特别绘制的《日寇松山(云南省)防御阵地(据点群)要图》、《松山据点编成要图》。 笔者将其中对日军防御战术特点的总结概括,与吴致皋、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的战史比照,发现无论是分析和概括都要更加精当深入。比如,该总结指出日军防御阵地通常按照警戒阵地、主要阵地、预备队阵地、炮兵阵地四个层次编成;选择阵地时首先强调利用地形,并要求阵地高度隐蔽并能支持独立的“环形”防御;即便是最小部队、最仓促条件下的防御,亦必须“不惜劳力”构筑坚强的工事,而不必考虑利用之久暂,认为“缺乏工事的防御就等于丧失了防御的利益”。又比如,指出日军在防御中特别重视“反冲击”(即逆袭)战术的运用,有将“攻势”寓于防御的辩证思想。特别是在山地防御中,担负反冲击的预备队兵力配置优于扼守一线的第一梯队;反冲击时机多选夜间浓雾大雨或攻击者立足未稳,甚至有时故意自阵地向后撤回,以火力覆盖撤离阵地予敌猛烈杀伤,而后猛烈反冲击……这些战术细节都是国军方面的总结中认识不甚清晰的。联想到对日军松山阵地的“解剖”,及滚龙坡、子高地、3号高地的战斗实况,令人由衷地感到人民解放军对于战术问题的细腻与透彻,虽然这场战役并非由解放军所亲历。1962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即为刘伯承元帅创办的南京军事学院的辉煌时期,其时人民解放军军事学术视野之宽阔、探索之深入,真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和敬仰。笔者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必定融会在了此后的历次反侵略卫国战争的胜利实践之中。

铁杆挎子 发表于 2011-6-18 20:50:08

顶楼主,为了升级,你太累了。

万峰銘 发表于 2011-7-18 16:23:01

松山战役 要是没有国军 我们这些云南人民不知道现在 在哪里了

岛城挎少 发表于 2011-7-18 16:24:45

小日本~死啦死啦地

5464578分队 发表于 2011-9-13 23:16:08

: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惨烈松山战役全歼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