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CJ750 发表于 2011-2-17 12:09:12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来由。

本帖最后由 DQCJ750 于 2011-2-17 12:35 编辑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1944年9月16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即席演讲称:“国家在此紧急战时关头,要先其所急,使知识青年效命于战场,因为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不啻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他号召全国知识青年积极从军,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随后,国民党中央决定广泛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征集知识青年十万人,编组远征军。

至于远征军的作用,也可以在网上查到的。

从1944年9月16日到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不知这日本投降是不是这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的作用。如果真抗日,是不是应该在九一八后,就开始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何况那里还有三十多万东北军呢,一定比十万青年有战斗力吧???结果呢,把东北军调到西安围剿红军。是不是你们也认为,必须先剿灭的红军,才能去抗日???在蒋的眼里,国土丢了不算啥,危胁到他的统治就不行了。

再转一个:

民国政府与日本签定的卖国条约

何梅协定   
http://post.baidu.com/f?kz=80218687   
《秦土协定》   
http://post.baidu.com/f?kz=80218533   
《塘沽协定》   
http://post.baidu.com/f?kz=80218448   
淞沪停战协定   
http://post.baidu.com/f?kz=80218034

可不要说,这些与老蒋没有一毛钱关系哟。

欢迎反驳。

超级猛男 发表于 2011-2-17 15:31:18

蒋介石就不是个好东西。

哈雷大卫逊 发表于 2011-2-17 16:22:07

{:5_123:}{:5_123:}{:5_123:}{:5_123:}{:5_123:}

blues1973 发表于 2011-2-17 16:35:10

《蒋介石评传》学术水准不高。李敖写蒋介石,一肚子邪火,差不多是抄家灭门挖祖坟的心情,杀气腾腾,对传主不厚道,不公道。

作者写抗战一节,题目是“蒋汪双簧之谜”。按照题意,作者应该拿出蒋介石汪精卫勾结配合通敌卖国的事实,可惜书中近万字的引文没有一项过硬的证据,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情节和深文周纳的推论。结尾的一段文字比较滑稽:“是以‘蒋汪双簧’的谜底是,两人并无默契,各自搞一明一暗的‘和平运动’,只因阴差阳错,两人的‘努力’不仅不能‘合流’,反而相互抵消。”“并无默契”,怎么能叫“双簧”?没有默契的双簧,就像没有菜肴的饭局没有文字的写作没有交媾的通奸一样不合情理。

但对大陆读者来说,《蒋介石评传》有些情报相当新鲜。蒋介石刺杀光复会首领陶成章一案,以往的说法是受陈其美的指使,《蒋介石评传》却凿凿有据地证明,刺陶的主使人是孙中山和黄兴。大陆最新版(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8月第1版)《蒋介石评传》把原书中的证据部分全部删去,但结论留着:蒋介石“不过是为孙黄一派的大阴谋,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其实孙中山、黄兴、陶成章都是洪门中人,同盟会、光复会就是两大堂口,堂口火并,也是帮会工作的一部分,那时候不太讲究现代政治的礼貌。

读《蒋介石评传》,你会觉得作者反反复复在说两句话:老蒋一生全是罪,蒋家三代无善类,整本书就是为这两句话收集例证。《蒋介石评传》水平不高在于它大量地引用三教九流的回忆录,而回忆录是最不可靠的史料。

李敖吃过蒋家的苦头,坐牢六年。他不是什么高人,当然要纠缠于冤冤相报。他只是文人,只能以笔墨为刑具,在书中对蒋介石施以私刑。



(收录于新作《老而不死是为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blues1973 发表于 2011-2-17 16:36:18

别人写的,我有同感,在楼主的新帖子里继续李敖骂蒋的话题。

DQCJ750 发表于 2011-2-17 21:06:21

别人写的,我有同感,在楼主的新帖子里继续李敖骂蒋的话题。
blues1973 发表于 2011-2-17 16:36 http://www.cj750lm.com/images/common/back.gif


    错。前部分是在网上查到的。
   
       后部分是本人的拙见,与李敖无关。

藏涛阁主 发表于 2011-2-20 20:11:47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是老蒋说的还是小蒋说的啊?
我印象中是蒋经国说的啊

5464578分队 发表于 2011-9-14 01:10:43

: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来由。